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為唇形科植物黃芩以根入藥。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我們借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業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藥。產于河北、遼寧、陜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藥對》:黃芩,得厚樸、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醫學啟源》: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壟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經》:主諸熱黃疸,腸僻,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法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 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降低血壓
黃芩酊劑、浸劑、煎劑、醇或水提取物、黃芩甙均可引起降壓作用。浸劑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腎性高血壓,酊劑可使神經性高血壓回至正常。
抗炎
黃芩素、黃芩苷能夠抑制急性炎癥反應。抑制炎癥模型滲出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劑性關節炎。
。1)機制:抑制炎性介質產生、釋放。
。2)抑制組胺釋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細胞三烯(LT)的生成,減輕炎性介質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黃芩能夠抑制免疫反應:尤其對I型變態反應(過敏反應)作用顯著。黃芩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因為黃芩苷,提高巨噬細胞、NK細胞功能。
清熱解毒
研究表明,黃芩有解熱的性質。黃芩有解毒作用,與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關。
保肝、利膽
中醫認為,黃芩清肝膽,保肝,與抗氧自由基損傷有關。
鎮靜
黃芩對中樞抑制,能夠起到鎮靜的作用。
抗菌
黃芩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
黃芩能夠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對血液系統影響
黃芩對血液系統作用復雜,黃芩素等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抗凝血,能抑制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產生。
抗變態反應
在抗變態反應方面,黃芩甙元較甙作用強。黃芩此種抗變態反應,不產生過敏反應,此外它對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黃芩甙元及黃芩甙均能抑制過敏性之浮腫及炎癥,二者能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抗癌作用
黃芩能夠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癌細胞的產生和擴散。
利尿作用
在急性利尿實驗中,黃芩甙元作用最強,漢黃芩素次之。黃芩醇提取物及煎劑亦有利尿作用。
對血糖血脂的影響
黃芩能夠降低血脂,能使血糖輕度上升。
解痙作用
黃芩可消除強直性痙攣的癥狀。
安胎作用
黃芩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合應用。
治療一些疾病的作用
(1)治療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感染、肺間質炎等各種呼吸道疾病。也能用于肺結核病。
(2)治療急慢性腸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3)治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肺炎、支氣管哮喘等。
(4)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病,轉氨酶、膽紅素升高,以及慢性膽囊炎、膽石癥,也用于免
(5)疫性肝病。
(6)治療各種免疫性、過敏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結締組織病。
(7)治療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等皮膚過敏性疾病,以及過敏性紫癜。臨床還常用于治療高血壓、尿路感染、腎盂腎炎、前列腺炎、及皮膚、眼睛的各種炎癥。
(8)黃芩炭治療各種出血。黃芩傳統用于妊娠惡阻和保胎,也為現代臨床所常用。
《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黃芩燉豬腰
材料:黃芩9克,豬腰2個。
做法:將豬腰洗凈去腰臊切片,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每片再切成三片,與黃芩一起放進陶瓷罐隔水旺火清燉至豬腰煮熟,吃豬腰喝湯。
黃芩升麻湯
功效:小兒寒暄不時,乍暖脫衣,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痛如石。
材料:干葛、芍藥、升麻、甘草、黃芩各等分。
來源:《普濟方》卷三六九
黃芩泡酒
功效:清熱燥濕,涼血解毒止痛,治療復發性口瘡。
材料:黃芩20g 冰片2g
用法:使用時用棉簽蘸藥酒涂于口瘡處,每日三四次。
黃芩花茶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抗炎抗變態反應,降壓、利尿,利膽解痙,鎮靜。治熱病煩躁;濕熱瀉痢、黃疸;熱淋;目赤腫痛;癰腫疔瘡;肺炎;肝炎;腎炎。
材料:黃芩6g、綠茶3g。
做法:將黃芩用200ml水煎沸后,沖泡綠茶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也可直接沖泡飲用。
黃芩蘆根湯
功效:傷寒吐下后,內外有熱,煩渴不止。
材料:黃芩1兩(去黑心),蘆根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半兩。
做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3枚(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出處:《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黃芩羌活湯
功效:治眉棱骨痛,外挾風寒,內成郁熱,有兼痰濕者。
材料:防風1錢半,羌活1錢半,黃芩1錢2分,甘草1錢2分。
用法:水煎服。
來源:《會約》卷六。
膠黃芩湯
功效:秋燥。肺燥腸熱,上則喉癢干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泄瀉,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紋。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材料:青子芩15克、甜杏仁10克、陳阿膠15克、生桑皮10克、生白芍5克、甘蔗梢25克、生甘草4克、鮮車前草25克。
做法:先用生糯米30克,開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
沙參黃芩湯
功效: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材料:南沙參15克,黃芩10克,麥冬15克,茜草炭15克,槐花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邢鸝江方
麻黃黃芩湯
功效:治太陽經瘧,夜發晝愈。
材料:麻黃(去節與根)半兩,黃芩(去心)半兩,炙甘草半兩,桂2錢半。
來源:《潔古家珍》。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1兩,以水3盞煎服。
黃芩白術湯
功效:治妊娠中濕,或因早行感霧露之氣,或冒雨,或久居下濕之地,或汗出取冷水浴之,其證發熱,骨節煩痛,身體重著,頭痛鼻塞。
材料:黃芩5錢,白術5錢,蘇葉2錢5分。
出處:《萬氏女科》卷二。
用法:加生姜5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