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參又叫元參,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及北玄參的根,玄參的別名有重臺、正馬、玄臺、鹿腸、鬼藏、端、咸、逐馬、馥草、黑參、野脂麻、元參、山當歸、水蘿卜,玄參的功效有清熱解毒藥;養陰;玄參滋陰作用不及生地黃,但降火之力較生地黃大。玄參又能解毒,瘰疬瘡毒多用之,而生地黃善于滋陰養血,陰血不足之證多用之。
【性味】:味甘、苦、咸; 性微寒。
【歸經】:歸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主治】: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癰腫瘡毒。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蘆。
玄參的作用:
1.清熱涼血 本品性寒,能清營血分之熱,用于治療溫熱病熱入營血,常配生地、丹皮同用,如清營湯。
2.養陰生津 本品質潤多液,能清熱邪而滋陰液,用于熱病傷津的口燥咽干、大便燥結、消渴等病證。
3.瀉火解毒 用于熱毒熾盛的各種熱證,取其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治療發熱、咽腫、目赤、瘡癤、脫疽等。
4.軟堅散結 本品味咸能軟堅而消散郁結,治療痰火熱結所致的腫結包塊,處方如消瘰丸。
5.治傷寒發汗吐下后,毒氣不散,表虛里實,熱發于外,故身斑如錦文,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玄參、升麻、甘草(炙)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類證活人書》玄參升麻湯)
6.治三焦積熱:玄參、黃連、大黃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小兒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7.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玄參一兩,麥冬(連心)八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8.治傷寒上焦虛,毒氣熱壅塞,咽喉連舌腫痛:玄參、射干、黃藥各一兩。上藥搗篩為末,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圣惠方》玄參散)
9.治急喉痹風,不拘大人小兒:玄參、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兩。為末,新汲水服一盞。(《圣惠方》)
10.治瘰疬初起:元參(蒸)、牡蠣(醋煅,研)、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醫學心悟》消瘰丸)
11.解諸熱,消瘡毒:玄參、生地黃各一兩,大黃五錢(煨)。上為末,煉蜜丸,燈心、淡竹葉湯下,或入砂糖少許亦可。(《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12.治赤脈貫瞳:玄參為末,以米泔煮豬肝,日日蘸食之。(《濟急仙方》)
玄參用途:1、涼血解毒
適于血熱及瘡毒。 a.熱入營血,舌絳而干;氣血兩燔,熱毒發斑;熱陷心包,高熱神昏。 b.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熱毒瘡瘍,紅腫熱痛;瘰疬痰核。常配伍解毒消腫散結藥。
2、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內熱。 a.陰虛火旺,咽腫咯血,骨蒸勞熱。 b.熱病傷陰,心煩不眠,口渴舌絳。
玄參是清熱涼血藥的一種,也是滋陰降火的常用藥。有些年紀大的人容易眼睛干澀、干咳舌燥,而喉部并沒有出現紅腫痛的發炎現象,這并不是感冒,中醫稱這種癥狀為“陰虛”,此時可以適當服用玄參、玉竹、麥冬等養陰的藥材來改善體質。
也可以用玄參泡茶飲,比如用玄參10克、綠茶3克,加開水適量沖泡后飲用,能滋陰降火、除煩解毒,對熱病煩渴、便秘、咽喉腫痛、皮膚炎癥有很好的療效。此茶既滋陰又養血,可以經常飲用。用玄參、天冬、麥冬各30克,搗成末后加蜂蜜適量煉成小藥丸,含入口能夠滋陰降火,對陰虛火旺導致的口舌生瘡有奇效。
此外,玄參還可用來人菜,如玄參燉豬肝就有滋陰除煩、滋養肝腎的功效。這道菜的做法很簡單:先準備玄參15~20克、豬肝300~400克、生姜3片。將玄參洗凈,稍浸泡;豬肝洗凈,晾干水,切薄片。與生姜一起放進燉盅內,加入冷開水750~1000毫升,加蓋隔水燉兩個半小時便可。食用時調入適量食鹽。此量可供2―3人用。
玄參適合人群:脾虛便溏者或脾胃有濕者禁服。
玄參食療作用:味苦、甘、咸,性微寒。歸肺、胃、腎經。體潤降泄。
玄參食物相克:不宜與藜蘆、黃芪、干姜、大棗、山茱萸同用。
1.玄參為咸寒之品,質潤多液,功能滋陰降火、解毒、利咽。配鮮生地、丹皮、赤芍等,則清熱涼血;配大生地、麥冬等,則滋陰增液;配牛蒡子、板藍根等,則解毒利咽;配大生地、石決明、密蒙花、蟬蛻等,則明目退翳;配貝母、夏枯草等,則散結消瘰;配銀花、當歸、甘草,則解毒消腫。
2.玄參滋養腎陰的功效,與地黃相近,故兩藥常配合同用。但玄參苦泄滑腸而通便,瀉火解毒而利咽,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一般不作長服的滋補之劑;地黃則功專補腎養陰,可作為久用的滋陰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