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土茯苓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藥。解毒,除濕,利關節。
土茯苓功效:
性味:甘淡,平。
歸經:肝經;胃經;脾經。
功效:解毒,除濕,利關節。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干燥。
1.《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2.《本草圖經》:"敷瘡毒。"
3.《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4.《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5.《本草正》:"療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6.《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7.《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8.《陸川本草》:"治腳氣。"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0.《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
11.《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土茯苓作用:
1.治楊梅瘡毒: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滇南本草》)
2.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將藥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錢。水煎服,白糖為引。(《江西草藥》)
4.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搗為細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潰爛: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蛉胫鄡仁持,須多食為妙。忌鐵器、發物。(《積德堂經驗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兩。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9.治婦人紅崩、白帶:土茯苓,水煨,引用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滇南本草》)
10.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皮膚粗糙:土茯苓三錢,野棉花根三錢。研細末,加豬肝二兩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11.治癭瘤:土茯苓五錢,金鎖銀開、黃藥子各三錢,白毛藤五錢,烏蘞莓根、蒲公英各四錢,甘草、金銀花各二錢,煎服。(《浙江民間中藥》)
土茯苓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1對大鼠膀胱化學致癌的影響 實驗動物雌Wistar大鼠,體重70-110g,致癌劑N-J基一N(4-羥丁基)亞硝胺(BBN),實驗時以20%乙醇將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對照組:在乙醚淺麻醉下,單純以溶劑(20%乙醇)0.25ml經導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對照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總劑量2.16g。土茯苓組:BBN處理同病理對照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飲食飼養。至wk30實驗結束,處死動物,取膀胱、輸尿管、腎盂,腎、肝和脾作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土茯苓組對BBN膀胱腫瘤的發生無明顯抑制作用,而且發生了較多的鱗狀細胞型腫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腫瘤時,應持慎重態度。
1.2對黃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響 取性Wistar大鼠,8wk齡,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啟動動劑。2wk后,施以促癌程序:給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飼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葉和左外側葉。10d后,斷頸處列大鼠,肝臟取材作r-谷氨酰轉肽酶(r一GT)染色。大鼠從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后3d止,進食含受試物飼料。結果,大鼠肝癌前病變r一GT染色陽性肝細胞灶,土茯苓組(飼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顯著小于對照組。提示土茯苓對預防肝癌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對棉酚的解毒作用 采用土茯苓水煎劑(劑量:每鼠每日相當生藥1g和0.5g兩種),土茯苓稀醇制劑(劑量:相當生藥1g和2g),土茯苓粗黃酮(劑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劑量:0.5ml和1.0ml),硫酸亞鐵(劑量8mg),每組用藥3d后分別igl次純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觀察解毒作用。結果,土茯苓水煎劑、稀醇制劑和粗黃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亞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一般棉酚中毒時可用硫酸亞鐵拮抗,但能影響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時不影響棉酚對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粟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于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于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粟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于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中止泄。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味甘、淡,性平。無毒。歸肝、胃、腎脾經。開散降泄。用該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F臨床上主要用于濕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等配伍同用。此外,該品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但是服用時忌茶。
【藥膳介紹】
綠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綠豆50克,紅糖適量。藥物: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做法:綠豆洗凈,土茯苓洗凈,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說明:綠豆有解毒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使癤瘡加速愈復。
三米土茯苓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做法:將材料放入12碗滾水中,煲約1個半小時便可飲用。
功效:薏米、土茯苓等材料,有助舒通血脈、降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適合家中老人家飲用一款溫和湯水。
土茯苓粥
原料: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
粳米50克。
用法: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
功效: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提示: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適用于痛風的防治。
土茯苓燉龜
龜的功效:食后身不饑、益氣增智、開胃、治勞倦內傷、四肢無力、大補陰虛。
土茯苓功效:健脾胃、張筋骨、利關節、止泄瀉、除四身寒濕。
土茯苓煲豬骨湯
原料:土茯苓50克、豬脊骨500克、扁豆15克、赤小豆15克、蜜棗三粒。
制作:豬脊骨洗凈,加水煨湯,撇去上層浮油,待煎成3碗左右湯時,撈出豬骨。土茯苓洗凈,切片用紗布包好,與洗凈的扁豆、赤小豆、蜜棗等一道放入豬骨湯內,煮至湯約剩2碗時即可。
該湯具有健脾利濕,補陰益髓的作用,尤其適用于有糖尿病者。豬骨,性味甘、平,能壯腰膝,益力氣,補虛弱,強筋骨,是補腎佳品。據《本草綱目》記載:“服之補骨髓,益虛勞!
土茯苓燉水蛇
原料:土茯苓10克、水蛇仔50克、紅棗兩粒、姜一片。
制作:水蛇切段洗凈,用滾水飛水待用。土茯苓刮皮、切片,將紅棗、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加入食鹽調味。
土茯苓配伍綿萆粟:兩藥均有淡滲利濕、利關節、祛風濕之功。但土茯苓偏于解毒,萆粟長于利尿。二者配伍,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用于治療濕毒郁結之關節腫痛、小便混濁不利等癥。
土茯苓配伍金銀花:土茯苓清熱解毒以除濕,金銀花清熱解毒以消腫。二者配伍,可增強解毒之效。用于治療火熱毒邪所致之陽性瘡瘍。
土茯苓配伍薏苡仁:土茯苓解毒祛濕治筋骨攣痛,薏苡仁祛風濕除痹痛。二者伍用,除濕蠲痹止痛。用于治療濕熱毒邪滯留經絡、關節所致之關節疼痛等。
【營養分析】:解毒散結,祛風通絡,利濕泄濁。主治梅毒、喉痹,癰疽惡瘡,瘰癘、癌瘤,筋骨攣痛,水腫,淋濁,泄瀉腳氣,濕疹疥癬[6] ,汞中毒。
【補充信息】: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未切片者,大小分檔,洗凈,浸泡,潤透,切薄片,干燥。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適合人群】:肝腎陰虛者慎服。
【做法指導】:凡治梅毒,可單用該品大劑量煎湯頻服,或與生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等配伍。凡濕熱淋濁,小便赤澀者,可與木通、蒲公英、扁蓄等配伍,以利尿解毒泄濁。
肝腎陰虧者慎服。據河南鶴壁市中醫院報道1例因皮膚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藥后致過敏,周身皮膚瘙癢,并起散在性大小紅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發生過敏癥狀,如再加土茯苓則過敏癥狀又出現。
、佟度f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凇毒V目》:“服時忌茶!
、邸侗静輳男隆罚骸案文I陰虧者勿服!
土茯苓和茯苓一字之差,很多人會以為土茯苓是茯苓的一種,或者總是想當然,以為土茯苓和茯苓有某些關系。沒有,一點也沒有。在生物學上,土茯苓和茯苓就是兩種根本不一樣的生物;在中醫學上,土茯苓和茯苓也是根本不同的兩種藥材。
茯苓
茯苓是什么樣的。晉代有一半《神仙傳》,上面說“老松精氣化為茯苓”,這說法過于神話,但是著重說出了茯苓有極大的藥用價值。茯苓是一種生在松樹根部下面的菌類生物。茯苓長得跟甘薯一樣,里面是紅色的或者白色的!毒V目》認為,越大,并且質地越是堅硬的茯苓是最好的茯苓。
茯苓的功效。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茯苓是“四時神藥”。為什么會這么說呢?這是因為,茯苓這種東西到處都有,生長區域十分廣泛,不管是什么季節,茯苓都會生長。茯苓單獨服用藥效不是很好,但可以和很多種中醫藥材搭配利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土茯苓
土茯苓的樣子。土茯苓是一種常綠的灌木,多年生,它的葉子和柳條差不多,只是更大一點。一般要在夏天或者秋天的時候挖出來的土茯苓,才具更純的藥性。土茯苓有紅土茯苓和白土茯苓兩種,其中白土茯苓的根洗凈以后是黃褐色的,有最好的藥性;紅土茯苓的根是紫紅色的,也有較好的藥理功效。
土茯苓的功效。土茯苓入藥的是它的根部,可以單獨使用。土茯苓有清熱解毒、消瘡去疥的功效。一般中醫為皮疹、濕疹、惡瘡類疾病開出的藥方內,會用到土茯苓。
茯苓和土茯苓藥性對比:
茯苓和土茯苓在藥理功效方面,不能說沒有一絲的相似性。根本的講,茯苓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結為二字:寧神。我們要是遇到春困,由于長時間的疲勞導致勞累、失眠等,這時候就可以使用茯苓調理。而土茯苓的功效也可以歸結為兩個字:解毒。要是我們平時飲食不當,或者由于感染,皮膚出現了濕疹等疾病,就可以使用土茯苓去毒。在中醫養生學上,適當用這兩種藥材調理身子,大大有益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