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d id="ovkas"></dd>
      <progress id="ovkas"></progress>
    2. <em id="ovkas"></em>
    3. <th id="ovkas"></th>
        <tbody id="ovkas"></tbody>
      1. <rp id="ovkas"><acronym id="ovkas"><u id="ovkas"></u></acronym></rp>

        中藥一號網 >>所屬分類 >> 根莖類中藥材    清熱類中藥材   

        地骨皮

        編輯詞條

          中藥材地骨皮,說到枸杞大家都知道,其實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與作用。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別名:杞根、地骨、地輔、地節、枸杞根、茍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齒牙根、紅耳墮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紅榴根皮、狗地芽皮。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對陰虛發熱、低熱不退等癥,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柏葉等配用。

        目錄

        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編輯本段回目錄

        地骨皮的功效:

          功效分類:清熱藥
          處方名:骨皮、地骨皮

          性味:甘,寒。
         、佟侗窘洝罚"味苦,寒。"
         、凇秳e錄》:"大寒,無毒。"
         、邸毒V目》:"味甘淡,寒。"
          歸經:入肺、肝、腎經。
         、佟稖罕静荨罚"足少陰,手少陽經。"
         、凇独坠谥扑幮越狻罚"入肺、腎二經。"
         、邸侗静輩R言》:"入足少陰、足厥陰經。"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清熱滋陰,清熱解毒 。

          主治: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癰腫,惡瘡。
         、佟侗窘洝罚"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
         、凇秳e錄》:"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 藥性論》:"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
         、堋妒朝煴静荨罚"去骨熱消渴。"
         、荨侗静輨e說》:"治金瘡。"
         、蘩铌剑"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尸有汗之骨蒸。"
         、咄鹾霉牛"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
         、唷度沼帽静荨罚"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
         、帷毒V目》:"去下焦肝腎虛熱。"
         、狻侗静菔觥罚"主治虛勞發熱,往來寒熱,諸見血證,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癉,中風,眩暈,痙痼,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


        地骨皮地骨皮


         

        地骨皮的作用:

          1、李杲:四物湯內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婦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骨蒸者。
          2.《綱目》: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熱而已。但根、苗、子之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于內,瀉以甘寒也。至于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但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3.《本草匯言》:王紹隆云,骨中火熱為眚,煎熬真陰,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潤,不泥不滯,非地黃、麥冬同流。
          4.《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輕,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藥惟南者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風寒而熱在精髓陰分者最宜。此物涼而不峻,可理虛勞,氣輕而辛,故亦清肺。
          5.《藥品化義》:地骨皮,外祛無定虛邪,內除有汗骨蒸,上理頭風,中去胸脅氣,下利大小腸,通能奏效。入瀉白散,清金調氣,療肺熱有余咳嗽;同養血藥,強陰解肌,調瘡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兩,治濕熱黃疸最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熱,地骨皮能去氣中之熱,宜別而用。
          6.《本草新編》:地骨皮,非黃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止入腎而涼骨耳,涼腎必至泄腎而傷胃,涼骨反能益腎而生髓,黃柏、知母泄腎傷胃,故斷不可多用以取敗也,骨皮益腎生髓,斷不可少用而圖功。欲退陰虛火動,骨蒸勞熱之癥,用補陰之藥,加地骨皮或五錢或一兩,始能涼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熱也。
          7.《本草備要》:朱二允曰,地骨皮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8.《要藥分劑》:丹溪云,地骨皮能治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藥,丹溪云然者,以肝腎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腎家虛熱,則龍火不熾,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熱所生之風,雖不入肝經,而肝風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腎、三焦二經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則不必疑于肝風之不能息也?傊,腎藥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腎藥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9.《本草述鉤元》:地骨皮,能裕真陰之化源,而不傷元陽,故與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陰中有火,自相蒸爍,而見有汗骨蒸,宜此對待之。須知此味不兼養血,卻專以益陰為其功,雖能除熱、卻不以瀉火盡其用,即曰益陰氣者,便能瀉火,但直以為瀉火而用,則此味專以除熱,不能治虛矣。彼病后之虛煩地仙散,及健忘之讀書丸,心氣不足、驚悸健忘之補心丹,并赤白濁之清心蓮子飲,可概謂之瀉火乎或曰,茲味治風,風正陽之淫氣所化者也,獨不謂之瀉火乎不知益陰氣以退三焦之虛陽,但令陰氣得為陽守,所程治效,總完一個陰氣耳。其有不病于陰弱陽盛,止由陰氣不足而亦用此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證之治,須當識此義也。
          10.《藏府藥式補正》: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熱,泄火下行,以視桑皮,則寒涼又勝一籌。而清肺熱,導氣火,亦引皮膚水氣順流而下,不嫌燥烈傷津、破耗正氣,則與桑皮異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肅,直入下焦肝腎,能療骨蒸里熱,而氣味俱清,尚不至鏟滅真陽,損害元氣,然終屬清泄涼降之品,絕無滋養能力。
          11.《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
          12.《別錄》: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
          13.《藥性論》: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
          14.《食療本草》:去骨熱消渴。
          15.《本草別說》:治金瘡。李杲: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尸有汗之骨蒸。王好古: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
          16.《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
          17.《本草述》:主治虛勞發熱,眩暈,痙癇,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

        實用選方編輯本段回目錄

          1、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風(去釵股)各50克,甘草(炙)0.5克。細末,每服10克,水一盞,生姜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2、治熱勞:地骨皮100克,柴胡(去苗)50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10克,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圣濟總錄》地骨皮散)
          3、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冬二升,小麥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4、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50克,甘草(炙)5克。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5、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為散,煎服。(《普濟方》)
          6、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搗汁,每盞入酒少許,空心溫服更妙。(《經驗廣集》地骨酒)
          7、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銼)、土瓜根(銼)、栝樓根(銼)、蘆根(銼)各75克,麥門冬(去心,焙)100克,棗七枚(去核)。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20克,水一盞,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地骨皮飲)
          8、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醫心方》枸杞湯)
          9、治時行目暴腫癢痛:地骨皮(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內鹽二兩,煎取一升,洗目。(《圣濟總錄》地骨皮湯)
          10、治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肘后方》)

          11、治膀胱移熱于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15克。水煎服之。(《蘭室秘藏》地骨皮湯)

          12、治耳聾,有膿水不止:地骨皮25克,五倍子0.5克。上二味搗為細末,每用少許,摻入耳中。(《圣濟總錄》地骨皮散)
          13、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小豆,剝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14、治腸風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搗為細末,每服15克,空心溫酒調服。忌油膩。(《經驗方》地骨皮散)

          15、治痔疾:枸杞根、地龍(搗)。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搗羅為末,每秤一兩,別入地龍末5克,和勻,先以熱烴汁洗?患處,用藥干摻,日可三次用。(《圣濟總錄》枸杞散)
          16、治氣瘺疳瘡,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為細末,每用紙燃蘸街瘡口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10克,無時,日進三服。(《外科精義》應效散)

          17、治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永類鈐方》)
          18、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500克,好酒潤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兩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炒,一份用芝麻一兩炒,一份用川楝肉一兩炒。炒后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術、白茯苓各50克,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此方名"四神丸"。
          19、壯筋骨,補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細曲,照常法釀酒,待熟澄清,每日飲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20、骨蒸煩熟(包括一切虛勞煩熱及大病后煩熱)。用地骨皮100克、防風50克,甘草(炙)25克,和勻后。每取25克,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21、腎虛腰痛。和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密封土罐中再放鍋內煮一天,常取飲服。
          22、赤眼腫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進鹽一兩,再煮成二程式,頻用洗眼和點眼。
          23、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凈,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
          24、風蟲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5、口舌糜爛(膀胱移熱于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15克,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
          26、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過。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27、婦女陰腫或生瘡。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8、癰疽惡瘡,膿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凈,刮去粗皮,取出細穰。以地骨皮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穰敷貼患處,很快見效。
          29、足趾雞眼,作痛作瘡。用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涂。
          30、目澀有翳。用枸杞葉、車前葉各100克,搗出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眼,不過三、五次,即見效。
          31、五勞七傷,房事衰弱。用枸杞葉250克,切細,加粳米二合,豉汁適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地骨皮禁忌編輯本段回目錄

        宜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
         、佟夺t學入門》:"忌鐵。"
         、凇侗静輩R言》:"虛勞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瀉者宜減之。"
         、邸侗静菡罚"假熱者勿用。"

        地骨皮的食用方法編輯本段回目錄

              地骨皮粥的做法

          菜系及功效:滋陰食譜 清熱去火食譜 糖尿病食譜 高血壓食譜

          主料:小麥面粉100克

          輔料:地骨皮30克,桑白皮15克,麥門冬10克,

          地骨皮粥的做法:取地骨皮、桑白皮、麥冬放入沙鍋浸泡20分鐘,煎20分鐘,去渣取汁,面粉調成糊共煮為稀粥。


          地骨皮食療作用

          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肝、腎經;清潤入陰,降而微升;

          具有清虛熱,瀉肺火,涼血的功效;

          主治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小兒疳積發熱,消渴,肺咳喘,吐血,衄血,尿血。


          地骨皮做法指導

          1、地骨忌鐵。

          2、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

          3、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柏葉等配用。

          4、對陰虛發熱、低熱不退等癥,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

        地骨皮圖片編輯本段回目錄

            
          

        地骨皮地骨皮



        地骨皮地骨皮

          
          

        地骨皮地骨皮

          

        地骨皮地骨皮

          

        地骨皮地骨皮

          

        地骨皮地骨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詞條

        上一篇芡實 下一篇酸棗仁

        聲明:中藥一號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體治療及選購請咨詢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中藥一號網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詞條信息

        admin
        admin
        超級管理員
        最近編輯者 發短消息   

        相關詞條